requestId:6890f0bc15abf7.86708344.
新華社昆明10月6日電 題:從“自穿自用”到文創產品:彝繡的“變現”之旅
新華社記者嚴勇
天安門、華表、長江、記者會黃河;“神全息投影州錦繡”四個大字周圍繡有56個民族互動裝置縱情歌舞的場景;角上繡著四朵石榴花……國慶節當天,FRP最后的收針完成策展后,一幅名為“神州錦繡”的70米巨幅彝記者會繡長卷在云南省楚雄州精彩亮相。
這一巨幅彝繡于今年2月在云南省楚雄州永仁縣開針,此后由近千名繡娘通過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歷人形立牌時半年多完成。收針那天,主創者之一的樊志勇長長舒了一口氣,特意喊來公司繡娘合影留念。
“能用彝玖陽視覺繡為祖國獻禮,再辛苦都是值得的。”她說,這幅作品幾乎采用了所有傳統彝族刺繡的技法,創作過程中還探索創新了6種新針法。繡娘們高超的技法贏得了現場觀眾的認可,也讓她們更加堅定了傳承彝繡的決心。
35歲的樊志勇是楚雄州婦女彝繡協會副AR擴增實境會長。當天,她一身彝族服飾,騙過了很多人的眼睛。讓大家意外的是,“神州錦繡”的主要設計者竟是這位漢族姑娘。為展場設計傳承彝繡專門學設計、畢業后做彝繡文創產品……她的生活從未離開過母親傳下來的彝繡。
2007年,樊志勇創立了“納蘇”品牌,以“更時尚”“更跨界平面設計”“更好玩”為理念,開始了與彝繡文創產品有關的設計與制作。公司產品由原來的傳統服飾拓展到杯墊、十二生肖等多種創意產品。而這些“小玩意”都出自公司的百余名繡娘之手,很多人足不模型出戶就可以完成訂單。
“干得了農活,照顧得了娃,還能‘繡’出美好生活。”樊志勇說,專職繡娘月收入達5000多元,忙著帶娃干農活的婦女,閑下來也可以接訂單,每月能掙600多元。
一個繡有彝族紋樣展覽策劃的帆布包,配上網紅品牌活動用語;在印章上刻上帶有彝族元素的圖案……傳統彝繡一改往日式樣,換上這些新載體,便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歡。多年來,樊志勇致力于把彝繡從“掛在博物館中的藝術”中拉出來,引入時尚理念,貼近大眾生活。
“彝繡很美,但很多人喜歡它卻不知道怎么使用。”她說,很多人做到了傳承,品牌活動但缺乏創新。發展彝繡,全息投影最好的玖陽視覺方式就是讓它重新回到生活,而不是高高在上地陳列在博物館里。為了跳出原來的“小圈子”,她還嘗試著將彝繡與汽車、化妝品等跨界合作。
“彝家兒女會拿針就會繡花”。在永仁縣,有一個叫直展覽策劃苴的村子,因“賽裝節”而開幕活動出名。每年農歷正月十五,當地彝族婦女穿上自己設計和縫制的服飾,參加一場“鄉村T臺秀舞臺背板”。
如今,彝鄉兒女的作品從偏遠山溝走上了國際舞臺。9月上旬,40套帶有彝繡元素的服裝精彩亮相2020春夏季紐約時裝周秀場。該季新品由中經典大圖國服裝設計師王大型公仔陶設人形立牌計,將傳統彝繡融入T恤、衛衣等現代時裝。其中,手工牛仔經典大圖系列均為當地繡娘手工制作而成。
“沒想到彝繡放在T恤上也會這么好展場設計看。”武定縣貓街鎮傳承彝繡專業合作活動佈置社負責人李從梅說。2017年策展以來包裝設計,她領著70多名繡娘,通過接訂單將手互動裝置上的針線活變成了“香餑餑”。兩年不到,就有了30多萬元的收入。
截至目前,楚雄州有彝繡協會(合作社)57個,彝繡經營戶400余戶,繡娘近7萬人,年產值突破1.5億元。彝繡再也不是“自穿自用”,轉身一變成了當地群眾穩定的增收渠道。
“時代在開幕活動變,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變,彝繡也要與時俱進。”樊志勇說,公司每年會開展繡娘培訓,引入更多創奇藝果影像新技法,在將彝繡“變現”的同時,帶動更多人致富。
TC:08designfollow
發佈留言